文/刘广明
很多时候,创业往往是先干起来,同时,再逐步完善思路和想法。
团队一起列好计划,让团队按照计划,再去干的,也有,但是不多。因为刚开始创业,面临生存压力,忙着业务,忙着研发产品,忙着拓展市场,所以计划会有,但是指导公司整体发展的商业计划书,对创业型公司来说,很少制定,大部分被月计划替代了。
而更多的创始人,想到商业计划书时候,往往是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不少创始人在面对商业计划书时候,面临两个阶段的问题
1 第一阶段问题——让谁写的问题
创始人知道自己需要一份商业计划书,给投资人看和投递。是自己写,还是让小伙伴写?如果团队中有人擅长写的话,一般是他写。如果没有,创始人出于各种考虑,自己先写一版,行不行,写了再说。很多时候,创始人到这个阶段就赶紧着手去写一份商业计划书。市场数据没有,就去搜索,很少有创始人静下心来,带领团队去做市场调研。(其实,自己市调的数据才是一手的)。关于市场规模,一不小心就写成了存量市场,因为增量市场是不容易预测的,数据更少。如果没有专业的方法论,这个市场数据很难拿出来。这对创始人来说,是一个心理战,是自己市调分析,还是编数据。而对于市场,坐下来听你讲的投资人,很多方面看问题比你看得更多元更精准。所以,写这一块不容易。项目优势分析,一不小心写成了行业机会或者市场预期。回到项目本身,没有形成核心优势。竞争优势,如果一旦面向市场,模仿者很快就突破护城河。团队分析,很常见的是,把团队成员的简历拿过来,稍微缩短下放上去。亮点呢,亮点去哪里了?关于套模板这块,举个例子,就像拍婚纱照,摄影师和婚纱相册都可以一个人一个模式,但是主角变了,也就是项目不一样了,服装、场景、表情、美感都不一样了,所以对项目而言,套模板用的好,可能是锦上添花,用的不好,就砸了场子了。 2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投资人对我的商业计划书不感兴趣,没有回复?不少创始人,都开始焦虑,甚至对项目能走多远充满了担心和怀疑。可以说的是,而且可以肯定的,疫情下投融市场不太好,投资人很谨慎,你的项目不足够出彩,很难入他们法眼。有个不敢确定的是,很多创始人有多少人从商业计划书的角度反思过——我的商业计划书达标吗?站在创始人的角度,可能感觉这份商业计划书已经趋于完美了,该表达的都表达了。但是站在投资人的角度,这份商业计划书,他们看了之后,感觉如何?(隐藏的潜台词就是:过!下一个!)
上面是写给投资人的是商业计划书的基本框架,不同用途的商业计划书,可在这个基础上调整。也可能需要指导公司经营发展、项目立项、资金申请、找合伙人、或者吸引招商加盟。每份商业计划书都有她的逻辑和重点表达的地方,创始人需要注意。商业计划书已经进入成熟的时期,简单的几页PPT很难打动阅人无数的投资人。如果想要更专业的表达,不妨找商业计划书撰写机构。在投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专业的分析,专业的撰写,尤其重要。这非常像现在的股市,不少散户绝大部分劳而无功或者被套牢,成了韭菜,无奈待割。而有远见的炒股人,都委托给了证券机构,请他们专业运作,在奔向财富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少量的服务费,对比收益而言,对他们来说,不值一提。话说回来,投资人的关注的重点——下面的一些关键词,看看你的商业计划书里,是否体现?——投“人“:创始人需要有长期主义、价值主义精神,有格局,野心勃勃,能带领团队稳定。——综合能力:创始人具有极大的个人人格魅力(最好背景强大比如雷军那样的创业者,好难找),长久的耐心、坚毅果敢、专业。(沈南鹏、徐小平、张磊等投资人都有提到过上述关键词)。——搭配:营销和技术的黄金搭配,如果再有运营管理,会更好。专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看项目:市场是否有天花板、快速成长的行业、增量市场、最好3-5年能上市的项目(虽然投资人都把长期主义挂在嘴边,但是更希望快速变现,最好是规模变现)。——看发展:喜欢投不急着用钱的项目。这个看起来有矛盾。很多创始人想,我不缺钱为什么来融资呢?投融资过程,是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的博弈和谈判的过程。投资者希望的是,给那些有巨大潜力的创业者,能制造缺钱危机感,引导创业者注入资金抵御风险,或者引入资本构建生态圈护城河。这个过程十分巧妙,是投资圈的艺术。无论如何,前提是你的项目得足够好!这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对投资人而言,花钱没那么容易!有个创始人拿到投资人的一轮钱后,发展没那么好,或者说非常不理想,但是他保持了每个月月初都主动向投资人汇报上个月工作和本月计划的习惯。在二轮三轮的时候,这些机构都保持继续跟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