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 新闻详情

​融资企业收到了投资意向书,但投资机构最终没有投——到底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2025-01-29

前一段时间和一个资深投资人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说很多投资机构会因为各种原因,出具投资意向书,但是最终没有投。
事实上,也有创始人朋友遇到过接到TS,最终没有获得投资的情况。
每一家投资公司都会这样做,无非是多少份问题。这也是在正式合同签订前,为什么会有这个TS的重要原因。
对于理智、靠谱的投资公司而言,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对于企业而言,可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公司。
每家都希望严谨的发出,真正的去对待,过程中会因为不专业导致失去了合理的判断,拖延了被投企业。
在创业和企业融资的进程中,收到投资意向书本应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它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企业前行的道路。
然而,很多时候,投资机构最终却没有实际投入资金,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样的原因,创始人尤其要知道。

01
投资机构自身因素

投资人的不专业性——
部分投资人在行业知识方面存在严重短板。
例如在一些新兴的高科技领域,如量子计算或基因编辑相关的初创企业融资过程中。不专业的投资人可能仅仅因为看到一些表面的概念炒作就把投资意向书发给企业。
当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技术细节、研发难度以及市场转化的漫长周期后,才发现自己对这个领域一知半解,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的价值和发展潜力,于是选择放弃投资
不专业的投资人还表现在缺乏财务分析能力上。
他们可能没有仔细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看似美好的营收增长背后的成本结构、现金流状况等问题没有清晰认识。
比如一些企业通过削减研发投入或者大量赊销来营造高增长的假象,不专业的投资人如果不能识破这些,一旦后续深入了解就会打消投资的念头。
缺乏市场调研能力也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些投资机构仅仅基于企业提供的有限市场数据就冲动地给出意向书。
而当他们自己去深入调查市场需求、竞争对手以及市场饱和度等情况时,发现企业的市场前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广阔,像那些针对小众市场且已经有强大竞争对手占位的创业项目,就容易被放弃。

内部决策流程混乱——
投资机构内部可能缺乏明确的决策标准和清晰的流程。不同部门或者投资经理之间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看好项目,有的则出于各种担忧反对投资。
在一个涉及医疗健康和企业服务的跨界创业项目审核中,业务部门觉得项目创新性强且市场潜力大,而风控部门可能更关注到医疗监管风险和数据安全问题,在没有有效协调机制的情况下,最终导致放弃投资。
内部审批流程的拖沓也是常见问题
由于需要在众多层级中进行审核,从初级投资专员到合伙人,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延误
如果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及时提供补充资料或者应对投资机构的进一步问题,投资机构可能会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失去耐心,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潜在投资机会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资金配置变更——
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可能会出现其主要资金提供方突然改变资金投向的情况。
当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调整战略方向,从风险投资领域撤资或者减少资金投入时,投资机构不得不重新安排资金分配
如果已经给了某些企业投资意向书,就可能因为自身的资金短缺而无法跟进。
竞争项目的出现也会改变资金配置
若投资机构同时接触了几个类似的项目,当其中一个项目展现出更优厚的回报潜力、更低的风险或者更强大的团队时,他们就会把资金优先投入到这个项目中,从而使其他有意向书的企业被放弃。

投资策略调整——
投资机构会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市场定位不断调整投资策略
如果投资机构原本专注于早期天使投资,后来由于市场变化或自身资金流向等原因,转向后期的Pre - IPO投资,那么之前签订的投资意向书可能就会被搁置。
例如,当市场上出现一些高回报的后期成熟企业投资项目时,投资机构可能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其中。
投资机构内部的部门调整或者管理团队更替也可能会影响投资决策
新上任的管理层可能有不同的投资理念和目标,对已经给出的投资意向书进行重新评估后,可能决定不再投资。

资金分配问题——
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和分配方式有限制。
如果他们的资金已经被其他优先级更高的项目占用,或者面临LP(有限合伙人)方面的资金分配调整要求,即使之前对某个企业有兴趣并给出投资意向书,也只能无奈放弃。
比如,当LP要求投资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特定的行业或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保证资金的回笼时,与该企业的投资计划就可能发生冲突。
商业计划书智囊团
,赞18
02
外部环境因素

宏观经济波动——
全球经济波动会对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即使是之前表现出潜力的项目也可能被搁置。
当经济衰退时,资本市场上的钱变得极为谨慎
投资机构面临着资金回笼压力、自身资金链紧张等问题。如果此时他们已经给出投资意向书,但宏观环境持续恶化,他们可能会为了保全自身资产安全而放弃投资。
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下降。
即使投资机构之前对企业有投资意向,宏观经济因素如股市暴跌、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等都会促使他们重新评估投资计划
比如在2022年后,许多投资机构尽管之前看好一些新兴产业,但由于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纷纷调整投资方向或者撤回投资意向。
汇率波动也会产生影响。
对于涉及跨国投资的企业来说,如果本国货币突然贬值或者汇率波动剧烈,会给投资回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机构为了规避这种风险,可能会放弃对这些企业的投资。
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会带来变数。
利率上升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于那些原本盈利模式还不够清晰、依赖大量资金投入来实现增长的企业来说,生存压力剧增。投资者看到这种情况后,会担心自己的投资难以获得回报,从而取消投资计划。

行业政策变化——
某些行业的监管政策突然收紧是一个重大风险
比如互联网金融行业,在监管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很多相关的创业企业面临着合规成本上升、业务模式受限等问题。如果投资机构已经给予这类企业投资意向书,之后由于政策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他们可能会退出投资。比如教培行业也是这种情况。
某些行业的乱象整顿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比如一个投资人比较看好医疗科技赛道,先投了一个项目,可是正好赶上2023年国家对医疗行业的乱象进行整顿,让他瞬间有了不好的预感,第二笔的投资也因此搁浅。
一个行业的发展动态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以曾经热门的共享经济为例,在共享单车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人看好这个模式并给出投资意向书。但随着大量企业涌入,市场竞争过度饱和,盈利模式出现瓶颈,如单车的损坏率过高、运营成本难以控制等问题。
如果企业所在行业突然出现这种不利的趋势转变,即使已经有初步投资意向,投资机构也会重新评估,最终选择不投。

03
企业自身的因素

财务变化——
尽管企业在前期展示的财务报表可能看似不错,但深入审查时可能会出现隐藏的风险。
比如,应收账款过高,这意味着企业在资金回收方面存在问题,可能会有坏账风险。或者企业的负债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过多,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有偿债危机。
这种财务状况上的隐患会让投资机构望而却步
会计处理不规范也是一个因素。有些企业可能存在利润粉饰的情况,一旦被发现,就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任。
例如,一些企业在成本核算上做手脚,夸大利润以吸引投资,但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一旦被揭露,投资机构绝对不会再继续投入。

企业管理团队——
投资既是投项目也是投人。企业管理团队的能力和稳定性对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如果团队成员频繁变动,尤其是核心成员如CEO、CTO等的离职,会让投资者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而且,管理团队的战略决策失误,例如盲目扩张、进入不熟悉的业务领域等情况,也会使投资机构重新考虑他们的投资意向。
企业的文化氛围也是考量因素之一。如果企业内部存在严重的内部矛盾、缺乏高效的沟通机制,会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降低投资机构的投资意愿。

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
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如果在市场上缺乏独特的卖点,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替代,这对投资者是没有吸引力的
例如,一款新的APP,如果功能和市场上已有的主流APP大致相同,且没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或者创新的功能模块,那么即使它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在投资机构眼中也不是理想的投资对象。
产品的技术可行性也是一个关键。
如果企业的核心技术存在缺陷,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如一些早期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其算法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效果不佳,或者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设备上兼容性有问题,这都会导致投资机构放弃投资。

扫码加微信联系

电话:153-3519-9989